頭像
耐美知識6 年前

中醫與西醫醫療健康的互補


現在的台灣是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我們擁有古時候中國老祖先流傳下來的中醫,同時也擁有遍布全國的西醫制度,兩種醫療的融合或互補一直是討論得沸沸揚揚的一個話題,兩者的本質不同、功效不同、材料不同、目的也不同,今天本文將針對中醫以及西醫做說明並討論其中互補的優點以及缺點,令民眾不會再為了要去何種診所產生煩惱或者質疑其中的功效。 即便到了科技發達的21世紀,絕大多數的西醫因為不了解中醫的文化以及配方,普遍還是不希望病人接受中醫的治療,因為西醫的醫學背景、觀點、文化,都跟中醫不同,反之中醫亦同,從雙方的眼光來評判彼此難免有不同的意見,但漸漸深入了解雙方文化之後,還是能夠理解雙方的技術以及優、缺點,畢竟治療好「病患」給予病患最大程度的幫助,是雙方共同的目的之一,以截長補短的方式,學習對方的優點,並檢視自身缺點,是最能有助於雙方成長的方式。 西醫通用於世界各地並為現代醫學代表,西醫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科學的角度對維持生命及體質變化做全面且細微的分析,在流行病學貢獻許多系統的分析與臨床研究。工業革命間接催生西醫的發展,並能夠有料利用科技,例如X光、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到核磁共振等等,能夠進行更深層更全面的探討,此外西醫不論在內、外科手術、器官移植、流行病控制、幹細胞研究、動物實驗、基因工程等方面,影響每一代人類,西醫的核心在於以科學以及先進器具進行診斷,並以此得出結果,急性病、感染病這類比較常出現新型病毒的領域,應該給西醫去做發揮。不過西醫講求的是藥到病就除,通常是以追求立即見效為目的,部分藥物以及治療是雙面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除去疾病的同時也會傷害到身體,如果是大病或急需治療的病治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為了治療小疾病,就要考慮是否會得不償失了,而且隨著藥物的普及使用,部分病毒也逐漸發展出了抗藥性,西醫固然能做到藥到病除,但是能否長期服用西醫的治療方式就不得而知了。 傳統中醫則是比較溫和,基本上鮮少遇見中醫進行外科手術的,一般來說功效較西醫緩和,中醫歷史悠久,強項在於養生、調理、預防,傳統中醫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個步驟,以把脈觀察的方式觀察病因、病性、經絡循環、氣血的變化,進而診斷病名,而中醫通常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拔罐、食療等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中醫治療的方向在於長期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藥物使用僅僅是用來減緩疾病的惡化,不過隨西醫的科學方式漸漸普及後,坊間認為中醫充滿偏方與迷信,但上個世紀中國開始進行中西合璧,透過對療程的科學分析,重新認識到了中醫的精妙之處,被主流學界所再度認可,系統化的整理、科技的藥材分析等概念成就了現代中醫,也從空虛的陰陽調和,逐漸轉變為紮實的醫學基礎,其主要使用的藥材大多為自然界可以取得的材料,配合人體進行長期調理,無法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期調理對於人體的傷害是相對於較小的。 中醫其實很早就開始著手中西醫相容,西醫是近十幾年來因為歐美開始出現針灸拔罐等療法的出現,才開始了解到中西合併,而在預防及養生方面,也希望吸收中醫數千年的經驗知識,能更進一步提供病人較溫和的的醫療使用。西醫以科學研究分析出的的診斷數據,能讓中醫師是哪裡出現了什麼問題,可以供中醫進行較和緩的長期調理參考,中醫的大方向調理以及體寒體虛,等等較為個人化的問題可以提供給西醫,可以讓他們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控制其強烈性以及侵害性,近年來在急性疾病或者經過化療的手術產生的副作用,透過中醫溫和的調理,改善病人身體虛弱的情況,雙管齊下提升恢復速度。中醫與西醫的互補,重點就在於兩者包容,不論是要務還是診斷方式,說不定在未來,兩者的融合能夠產生出更有效的第三型醫學呢。

健康醫療分類:自然療法、中醫、西醫、傳統偏方、急救、保健營養、食品加工、食品衛生與安全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使用 Facebook 留言外掛程式 留言無法滿足本網站參加活動之資格,僅供非會員討論使用)
互動地圖
interactive taiwan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