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nifey8 個月前

唱出新希望:歌唱如何幫助中風失語症患者?


隨著現代文明病年輕化的風險逐年提高,中風不再是專屬於高齡人士的疾病,而中風後的語言障礙(失語症)更是許多患者面臨的重大挑戰。失語症患者常常無法理解或產生語言,這不僅影響他們的交流能力,也降低了生活品質;然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歌唱可以幫助這些患者恢復語言能力,這一發現為後續的康復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法。

一般俗稱的中風或腦血管意外是導致失語症的主要原因,由於失語症患者的語言能力受到損害,難以理解或產生口語或書面文字。據估計,約有40%的中風患者會出現失語症,其中多達一半的人在中風一年後仍有症狀。

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有了新的發現,唱歌有助於中風患者的語言恢復。他們進一步發表這項研究的神經學基礎,這項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eNeuro》期刊上。

研究表明,歌唱能夠修復大腦的語言網路,語言網路是在大腦中負責我們的文字和口語處理的區塊,而失語症患者通常是在中風時血液迴路堵塞,造成這塊神經網路的缺氧及受損,而歌唱能夠促進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來達到活絡修復的效果。

神經可塑性的變化

語言網路包括大腦皮層中的語言處理區域以及傳遞信息的纖維束,研究結果顯示,歌唱增加了大腦左額葉語言區域的灰質體積,增進左半邊腦部語言網路以及右半邊腦部內部的神經纖維束相互連接。

這些正向的變化與患者再次輸出語言能力的改善有關,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員Aleksi Sihvonen博士指出,這是首次證明歌唱可以幫助失語症患者的恢復的有效成果,同時看到人類大腦的神經具有改變的可塑性。

該研究共招募了54名失語症患者,其中28人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接受了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研究人員藉由合唱、音樂療法和家庭歌唱練習來研究歌唱的康復效果。他們發現,參與歌唱治療的患者在左側弓狀束(AF)和胼胝體(CC)以及雙側額偏斜束(FAT)、上縱束(SLF)和皮質-紋狀體束(CST)中的結構性腦組織連接都有增強,且患者的左側額下皮質區(BA44)灰質體積也顯著增加。

歌唱的實用性與經濟效益

失語症對患者的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有著廣泛影響,且容易導致社會孤立感或失去生存的信心,Sihvonen博士指出,歌唱可以作為傳統醫學康復方法的輔助治療,並且在醫療機構內組織相關病患的團體歌唱活動,這是一種具有成本效益高的康復方式。

尤其是在其他康復形式難以立即見效的情況下,音樂療法及歌唱也能同時為患者的帶來較樂觀的心理狀態,對治療具有正面積極的影響。這項研究顯示,歌唱不僅能夠改善失語症患者的語言能力,還能促進大腦結構的神經可塑性變化。

這一發現為失語症的康復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未來的康復策略提供了寶貴的見解。未來經過更多的實驗及研究,歌唱有望為失語症的康復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參考資料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使用 Facebook 留言外掛程式 留言無法滿足本網站參加活動之資格,僅供非會員討論使用)
互動地圖
interactive taiwan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