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休閒分類:台灣民俗、各國建築、影音剪輯、創業家、音樂、笑話
烘爐地影音簡介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在臺灣土地公廟是非常普遍的廟宇,以土地公為主祀神的廟宇佔最大多數,而且隨處可見。全台灣土地公密度最高的地方在桃園市桃園區,總共有310座土地公廟。 事實上,土地公的蹤跡並不僅見於田間,在其他地方也可發現到,如墓旁、宗祠內、廳堂內、商店內與其他神明的廟宇內。
這些不同地方祭祀土地公又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民間相信,人死後是由土地公帶路去陰府,土地公是陰神,城煌爺是祂的直屬上司,墓旁或宗祠內祀有土地公,無論是守墓或帶路,皆與其陰神性格有關。 至於商家店內設有土地公神案,在臺灣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土地公傳統上多由農人祭祀,因其為土地之神,能保佑五穀豐登。而商人做生意,尤其是店家,與「地頭」有密切的關係,臺人有謂做生意是收五路錢,如地頭繁盛,生意必佳,故能保四境、收五路的土地公倍受信仰。 很多村廟性質的廟宇多祀有土地公,此亦充分表現出土地公的社區性。土地公是常駐一地,保護該地四境平安的神祇。
土地公廟的活動又有那些呢?
土地公廟的活動中最足以表示其聚落性的大概就是演戲了。有些土地公廟前有戲臺,或空地,可以搭起戲棚。廟前演出的戲通常有兩種,一是公戲,一是私人酬謝神明的。
公戲是用公收的丁錢或緣金﹝募捐的錢﹞或是油香錢。一年最多有演戲三次的,如北投埔土地公廟與崎仔頭福德廟。一般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土地公的生日,演戲或在當天或在前後一兩天,當天因是中秋節,戲金較貴,節前或節後演戲,戲金較便宜。
此外,有些是在頭牙﹝二月初二﹞,有些是在尾牙﹝十二月十六日﹞,酬神演戲。 土地公廟在十月十五日作年尾戲的亦不少,年尾戲是部落重要的共同活動,祭拜三官大帝,又稱下元,部落中如有祭拜其他神的村廟,年尾戲通常在村廟中演,再請土地公去看戲,若無其他廟宇,就在土地公廟前演。
也有些土地公廟則在該廟落成入火的紀念日演戲,如乾溪土地公廟及石灼仔福德宮。土地公廟通常是布袋戲,年尾戲則常作大戲﹝歌仔戲﹞,現在也有加映電影或以放映電影來取代演戲的情形。喜歡野臺戲的你,不如攜家帶眷帶著朋友家人與鄰居們一起坐在棚下享受這些戲,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酬謝土地公的活動喔!
此外,土地公廟一個更明顯的聚落性的活動是「吃福」,除了一起享受看戲的機會,居民也可以透過此機會一起饗宴。 目前已知有「吃福」之土地公廟有七股福德正神廟、土城里頂城土地公廟、紅瓦厝廣福宮、屯園仔土地公廟、東埔土地公廟、南埔街仔土地公廟,或是全體居民共食﹝七股﹞,或是自由參加﹝南埔街仔、紅瓦厝﹞,或是另組土地公會或吃福會﹝頂城、東埔﹞,此一共食之俗頗饒興味。
另外土地公廟的活動中尚有卜「平安餅」、「福龜」或「壽龜」者。 根據北投埔土地公廟爐主簿的記載,該廟自民國五十三年起,有「平安餅」讓居民卜,五十四年起有卜「福龜」的活動;南埔街仔土地公廟每逢二月亦讓居民卜「壽龜」。 「福龜」、「壽龜」名異實同,都是用米或麵粉,內包豆沙,做成龜形的甜點。居民不管卜餅卜龜,得到土地公允許回去吃,明年都要加息奉還。
此一活動顯示出居民信仰土地公求福求平安的心理。因此土地公廟的活動除了基本的看戲與共食之外,不如也卜個平安餅,把好運與平安一起帶回去吧 !
#好品質耐美最堅持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來~到粉絲團按個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