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舊有的事物正逐漸被這個社會所淘汰,許多傳統技藝以及民俗文化,也被冠上了過時、古板等等刻板印象的標籤,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被唾棄,在過去的時代,今天本文要探討的,就是如何延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讓先人留下來的民俗文化能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讓後來的子孫以及世界看到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俗文化。 過去許多珍貴的民俗技藝或者相關產業不再受到重視,例如專門製作布袋戲偶,或者是製作舞龍舞獅道具的商家,甚至是依靠舞台劇歌舞劇謀生的演員都是,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因遷就巿場需求,許多民俗文化逐漸失去其特色,以及賴以生存的市場以及後人,導致其生命力逐漸減少甚至永遠消失,但近幾年各地倡導民俗文化活動相當密集,不能看出政府有意延續台灣的民俗文化,不論是辦活動或者是打廣告提高知名度等等,姑且不論有效與否,至少展現了誠意以及決心,今天我們介紹幾個成功延續生命力甚至轉型的案例,以及相關的解決辦法。 說到台灣民俗文化,其中最知名的包括到至今依然常見並吸引人潮的陣頭表演,但在數年前,因為當時市場經濟因素以及相關事件導致社會觀感不佳,陣頭曾經一度落沒,許多宮廟甚至完全沒有收入,但是部分宮廟不甘流傳已久一輩子的心血就此消失,於是大力推動改革,讓陣頭不再是陣頭,透過網路以及電視等媒體甚至是政府的管道,積極轉型,跳脫以往社會的刻板印象,成功將地區性的活動,轉化為地方性的活動,登上市府表演舞台,最後甚至受邀至國外進行表演,同樣是民俗文化,為什麼有的從此銷聲匿跡,遭到社會所淘汰,有的卻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本文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文化需要具有包容的空間,不一定是指整個民俗文化被其他事物所併吞,而是要有一個能夠包容與其他事物融合進行改革的心態,以國外的例子來說,傳統的教會進行禮拜時撥放的是莊嚴的聖歌,進行的活動是導讀詩經,但是為了能夠延續其生命,部分教會播放的是電子音樂或是搖滾版本的詩歌,進行活動則將詩經製作成歌曲舉辦比賽或是增添一些團康活動,增加社會大眾的接受度,從而延續其生命力,只要本質以及精神不變,以其他形式呈現其實並非壞事,但是由於台灣是東方國家,部分民俗文化之所以後繼無人的原因之一,在於傳統的思想無法接受任何形式的改動,但卻忘記下一代生活在不同環境,是否有能力或者是興趣接手進行傳承。 目前政府大力推動原住民復甦的運動,許多地區的原住民也努力的在社會上發聲,讓更多人看到他們,舉例來說達悟族的飛魚季,在現在的時代蘭嶼以經越來越少見到穿丁字褲進行慶祝的現象了,也許還是會有,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人數還是持續期間以經不復以往了,很大原因之一在於年輕人的流失以及對文化的認同程度,當他們沒有辦法接受而上一代又無法接受改革或者融合的時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就開始在倒數計時了,因此一項民俗文化的延續以及傳承,是不分年齡、種族、性別的,不論男女老少要想延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每個人都必須盡一份力,因此能夠融入不同的元素,接受創新的思想,增加曝光的管道,甚至是政府也可以做出獎勵的行為,簡單來說,不論是任何民俗文化都有辦法得以流傳。現在的社會與以前的社會大不同,不能夠在以陳舊的思想去看待事情,保持能夠接受傳統文化以及創新思考的想法,並以多元以及包容的心情去接納能夠使自身進行延續或者傳承的元素,民俗文化固然是以民俗為主,但是不管任何民俗如果一昧固執的守舊,注定邁向衰亡,勇於接受創新變革,才能有效延續台灣民俗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