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島夫5 年前

臺灣的教育發展與當前問題


教育改革分類:教育新藍圖、德育、智育、體育、群育、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終身學習

台灣教改自 1990 年代開始,迄今已持續了將近 20 年左右,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政府都非常努力的去做著手行動,因此國內也爆發幾次學運事件,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還子送往歐美國家求學,甚至是我們曾經瞧不起認為教育水平落後的中國,究竟台灣現今的教育發展遇到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政府與人民的立場不一樣?本文這次主要針對台灣目前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未來的教育發展做敘述。

在過去的時代,考上大學,可以翻轉階級,也是不少年輕人努力念書的目標,那個時代上榜要放鞭炮的!而如今大考錄取率近百分百,想落榜都很難,幾年前甚至傳出 7 分上大學的新聞,由此可知政府也許目標是對的,但是手段確是錯的,本文認為教改失敗的關鍵因素在於,當時教改人士所談的廣設高中大學,並不代表無止境的廣設私立高中大學,而是希望國家可以在教育投入更多的資源,提高一所大學裡的師資素質以及教育設備,廣設公立的高中大學,可以慢慢讓優秀的師資設備普及化到每一所高中大學,而當時的這一政策剛好可以彌補嬰兒潮的缺陷,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有學校唸,但是 20 年了這個政策如果方向在不做調整,就會像現在一樣,少子話的來臨學生越來越少,許多 3 流甚至 2 流大學也漸漸撐不下去而倒閉或者是被迫合併。

國中以及高中職教育都有其階段教育的目的,但現在十二年國教碰上了少子化和大學過多,學生一路升上大學,可以說下一步就是 16 年國教了,但現在進入大學門檻如此之低,甚至出現 0 新生的情況,還有機會挽救嗎?其實高等教育並非國民教育,所以它是否應該普及有待商議,因此政府要慎重思考是否所有人都需要唸大學?不要讓大學學歷成為綁住手腳的一道枷鎖,對於部分不適合念書的學子則是輔導他們進入職場拿到證照培養一技之長,這其中的效益遠遠比心不甘情不願,迫於無奈進入大學混四年的投資比來的高,所以要如何去做調整,這對於教育部來說必然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之一。

早期高等教育政策重質不重量,因此真正成為大學生的都是歷經千挑萬選、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是廣設大學以及技職改制,截止 2018 為止,目前台灣公私立大學(含宗教軍警學校)達到 167 間,大學生數量瞬間提升,但是這樣滿地都是大學生造成大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這是政府必須著手改善的,而不是放任產生空有大學生頭銜的水貨,這樣對於教育並沒有任何的幫助,與其讓學子拿到無用的文憑,不如想辦法慢慢提升教育的制度。

最後提出幾點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

  1. 學生都處於「被迫學習」狀態,老師單向講解、抄寫,學生說一動做一動,成為沒有思考只會念書的機器。
  2. 高強度自主學習方式的式微。學生大多只能跟著老師的講話速度來學習,失去了自主高強度學習方式的鍛鍊,將優秀的與較不顯眼的學生改變為同一種的學生。
  3. 知識來源只有課本以及老師。在目前單向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漸漸習慣一切知識學習的來源為老師,現今的社會以及世界是資訊爆炸科技進步迅速的時代,許多新知已經不再是透過老師就能夠了解的了,學子必須要具備自己從各方面獲取知識的能力,他們必須學會獨立思考,而老師也要負責教導他們能夠多方面學習,讓他們能夠獲取更多更專業更廣泛的知識,不然一旦學生在沒有老師的環境之下,就會不知不覺喪失知識的汲取來源,而且由於教育模式的僵化會導致他們變成不會思考的機器,因為學生沒有培養出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知識的習慣和技巧。
  4. 學習思維時間過長。現今部分私立國小國中高中,學習時間都是 8 小時起跳,甚至達到 9、10 個小時,時間如此長學生吸收效果反而會變差,學生只能麻木的上課,研究指出一個成年人專注的時間頂多 3 到 4 小時,台灣學生專注時間卻高達 8 小時,專注精神的狀態也不長久,學習狀態並非愈久愈好,某種程度來說,過長的學習對學生反而不是好事。

相關文章: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使用 Facebook 留言外掛程式 留言無法滿足本網站參加活動之資格,僅供非會員討論使用)
互動地圖
interactive taiwan map